在這個全球影市表現(xiàn)平平的夏天,一部事先幾乎沒有任何宣傳的電影《F1:狂飆飛車》(后簡稱《F1》)忽然登陸國內院線,并且掀起“口碑旋風”,豆瓣評分一路飆升至8.6分。然而,走出影院,我思考的問題卻不是電影哪里好或者哪里不好,而是這樣一部工業(yè)流水線作品,明明那么普通,為何能夠收獲如此多的贊美?

技術吸睛 卻無突破
去年,AI技術迅速成長并強勢闖入人們的視野。一夜之間,似乎日常生活里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顯露(或似乎即將顯露)出被AI影響的跡象。電影,作為與科技捆綁得最為緊密的板塊之一,自然率先被提及。然而,如果抱持著“技術重新定義電影”的期待走進《F1》的放映廳,那么結果很可能是一無所獲。
如今,CG和綠幕等技術早已被廣泛應用于電影制作,作為一部以驚險刺激為主要賣點的極限運動題材電影,《F1》這一次卻另辟蹊徑,在數字特效使用上較為克制,轉而通過賽道實拍,高精度模擬等技術手段走“硬核寫實”路線,這也是影片廣受“技術控”好評的原因。
然而,影片依靠技術升級和氣氛掌控營造出的比賽場面固然是高水準的,卻沒能像《網絡迷蹤》那樣在技術與電影本體的結合上取得創(chuàng)新性突破,其核心訴求仍停留在對現(xiàn)場的高度還原上。對于一部電影佳作來說,這是遠遠不夠的。稍不客氣地說,一旦退去技術這層華麗的外衣,本片就像是一個卸了妝造、關了濾鏡的主播,秒變普通。
帶著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傷痛,傳奇車手桑尼(布拉德·皮特飾)應老友魯本(哈維爾·巴登飾)之邀重返F1賽場,并與隊內的天賦型新秀喬舒亞(達姆森·伊德瑞斯飾)建立起亦隊友亦對手的特殊情感關系。后面的故事不用看電影也能大概猜到,一次小型賽事中兩人暗中角力,紛紛陷入低谷。幾經周折后,在一次重大賽事中,二人摒棄前嫌、聯(lián)手出征,最終贏得榮譽,桑尼還抱得美人歸。如果故事全在意料之中,那口碑和熱度只能說明“靠臉吃飯”在全球都是“硬道理”。
中規(guī)中矩 相對優(yōu)秀
按照一般規(guī)律,一部體育題材的商業(yè)電影在熱門檔期上映,本來就是來陪跑“蹭票房的”,通常并不會引起話題熱度,更談不上口碑發(fā)酵。從本片的片名格式上看,出品方似乎也全無除票房外的任何野心。但是,大概是由于最近不少備受期待的院線電影表現(xiàn)得不盡如人意,特別是接連上映的好萊塢經典IP續(xù)集或童話真人版改編實在算不上好看,所以這部中規(guī)中矩的影片,反而激發(fā)了觀眾對工工整整的商業(yè)電影的好感,進而圍繞本片形成了一定的口碑效應。
拋開場外因素不談,本片在內容軟實力上其實乏善可陳。桑尼的人物設定過于陳舊,新老雙雄的故事架構也是銹跡斑斑,桑尼和凱特的那條愛情線寡淡得還不如深情MV里的背景故事動人。這樣的劇情就算是放到20年前,都算不上有新意。最可憐的是老牌演技派影帝哈維爾·巴登,他扮演的魯本在本片中的作用幾乎等同于照片。
也許有人會說,對特效技術的熟練運用,對極限運動的燃點把控,再加上世界級“頂流”布拉德·皮特的加盟出演,本片對商業(yè)電影幾個關鍵點的把控都做到了足夠準確。這些固然沒錯,但充其量也只是讓影片達到了及格線以上,難說是真正的優(yōu)秀?;蛟S本片不過是“相對優(yōu)秀”,收獲贊譽只是因為觀眾調低了觀影預期,觀影后竟感到一分驚喜。
造人還是造神 都不如造希望
片中由皮特扮演的桑尼雖然曾經身受重傷,但依然能夠滿血復活重回賽場;不僅能夠重回賽場,還有耐心扶持新人、再創(chuàng)佳績;桑尼不僅有耐心再創(chuàng)佳績,還有勇氣對企圖控制自己的資本“貼臉開大”;桑尼不僅有勇氣冒犯資本,還能做到在絕境逢生后功成身退,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與名。這一連串離奇的設定已經不再是在“造人”,幾乎等同于不加掩飾地在“造神”。
但正因如此,影片才帶給了在現(xiàn)實中承壓的人們強烈的爽感。正如影片尾聲處,桑尼駕駛的賽車已經失控,全隊奪冠的渺茫希望眼看就要化為夢幻泡影,這時一面叫停比賽的紅旗如一陣甘霖從天而降。它不僅讓片中的桑尼和他的車隊獲得了喘息之機,更讓銀幕外的觀眾如釋重負。只要希望還在,遲早會有轉機。與其去討論這樣一面紅旗出現(xiàn)在真正的F1賽事中是否可能,這樣的設定是不是太過牽強,不如去想想此刻的觀眾能不能接受影片有另一種安排,是不是太需要這場勝利。當期盼的烈度已經突破閥值,現(xiàn)實的邏輯便已不再重要。用熱血燃情提振精神,這一與全球觀眾情緒共振的良方,或許才是本片口碑、票房“雙豐收”的真正原因。(任凡)
(責任編輯:盧相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