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禹王洞梁興國攝

系舟山秋色趙富杰攝

七巖山廟會張晉蘭攝

南莊張晉蘭攝

柿子紅了張晉蘭攝

北道溝紅葉

柳林尖

叢蒙山

板寺山圣母堂

系舟山禹王洞:
地殼運動的奇幻饋贈
系舟山是一個地質寶庫。四億年前,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,直到七千萬年前,華北發(fā)生劇烈的造山運動,海床上升為陸地,太行山脈由此形成。山體主要由石灰?guī)r構成,這是溶洞形成的物質基礎。
系舟山有許多溶洞,有白龍洞、黑龍洞等,其中禹王洞是最大的一座天然溶洞,號稱華北第一溶洞,洞內九曲回環(huán),鐘乳石如群獅迎賓、金龜出洞,洞外系舟山林海如濤。
相傳四千年前,洪水肆虐華夏,大禹沿汾河泛舟北上治水時,將船系于一座山中。這座山因此得名“系舟山”,而山腰處一座巨大的天然溶洞,因大禹曾在此居住,得名禹王洞。
洞內至今矗立著一尊石像,形態(tài)酷似禹王身影,靜觀著千萬年時光流轉。
禹王洞坐落在忻州城南20公里的系舟山腰,一座巨大的三角形洞口鑲嵌于懸崖峭壁之上,海拔1768米。舊地方志稱其為“仙人洞”,直到一段治水傳說才賦予了它新的名字。
明代《忻州志》記載:“仙人洞,在福田寺左,相傳通平山縣,產瑪瑙。”這段記載揭示了另一個秘密——洞穴可能通往河北平山縣。1992年開發(fā)時探明深度已達2000余米,但實際長度仍是未解之謎。洞內恒溫在8-11℃之間,形成“盛夏涼風習習,寒冬溫暖如春”的獨特微氣候。當游客沿著依巖而建的“天梯”或乘坐索道抵達洞口時,便踏入了一個四季恒常的時空膠囊。
1992年,忻州市政府與當?shù)伛v軍聯(lián)合開發(fā)禹王洞,修筑盤山公路、架設索道,整修出700余米游覽線路。洞內被劃分為議洪廳、治洪廳、泄洪廳三座大廳,以及金龜洞、水晶洞、無底洞等十個特色洞穴。
游客沿著精心設計的路線,可觀賞50多個景點。其中“群獅迎賓”,洞口一組石筍形似雄獅列隊,栩栩如生;“金龜出洞”,巨石形成的龜狀奇石,仿佛正探秘人間;“瑤池仙境”與“蓬萊仙島”,燈光下的石幔如天宮云霞;“鎮(zhèn)海寶塔”,高1.8米的花團狀石塔,景象奇麗。最令人驚嘆的是洞內的“冰瀑世界”。在水晶洞和一線天區(qū)域,巖溶從洞頂傾瀉而下,形成各種瀑布奇觀:有如長白山瀑布的白練懸空,有如黃果樹瀑布的氣勢恢宏,還有黃巖大瀑布的玲瓏剔透。一處名為“禹王觀瀑”的景點,更讓游人仿佛看見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身影。
系舟山國家森林公園占地11萬畝,森林覆蓋面積2.3萬畝,這里有油松、白樺、杉樹等232種樹木,以及丁香、黃刺玫等灌木。陽春晴雪、盛夏珍珠、金秋果實、初冬紅葉,四季風景各具韻味。今日的禹王洞風景區(qū),已成為集登山探險、避暑觀光、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(qū)。從太原出發(fā),僅需1小時車程,游客便能穿越七千萬年時光,感受“洞中一日,人間十年”的奇幻體驗。
系舟山茶馬古道:
茶道遺存的文化地標
百里系舟山曾經(jīng)是中國南北交通的一條重要通道,這里有一條貫通南北的經(jīng)濟文化血脈——茶馬古道。
忻州自古享有“晉北鎖鑰”之譽,北攬云朔,南扼太原,戰(zhàn)略地位舉足輕重。在萬里茶道的宏大版圖上,忻州是無可替代的中轉站。歷史上,茶葉從南方產區(qū)經(jīng)水路抵達河南社旗縣后,轉陸路穿越太行峽谷,進入晉中平遙、祁縣等地休整,繼而北上忻州,最終通往張家口及蒙古草原。此外,忻商程化鵬推動開辟的西路貿易線(經(jīng)忻州至歸化,達烏魯木齊、塔爾巴哈臺)同樣以忻州為起點,成就了“萬里茶道分支樞紐”的歷史地位。
走在系舟山的山間,可以看到多處茶馬古道的印記。比如小五臺山古道、石梯子山古道、七巖山古道等。在忻州石嶺關關城村的商號捐資碑刻著“德義成”“隆興德”等老字號之名;雁門關深達寸余的車轍印痕,是無數(shù)運茶車輪碾出的時光刻痕;乾隆三十六年立于關前的“分道碑”,以官方規(guī)制協(xié)調商隊分道而行,印證著“過雁門者必取道忻州”的盛況。
忻州古城作為萬里茶道申遺點,至今保留著明代甕城、秀容書院、財神廟等建筑。財神廟曾設商會與會館,商賈云集,門樓“會館”二字猶存,當年商隊北出雁門關的“路引”即發(fā)于此。
忻商作為晉商勁旅,在茶道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。代表人物程化鵬,其忻州祖居門楣上“履謙恒益”的磚雕,凝練著“行商以謙,持守生益”的忻商哲學。他更以遠見推動清廷簽訂《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》,開辟西路貿易線,使安徽建德朱蘭茶經(jīng)忻州中轉,遠銷新疆。這種“敢為人先、信義為本”的精神,正是晉商縱橫歐亞的根基。
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運輸茶葉的商路,更是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”。系舟山下的車轍、雁門關前的碑石、古城中的會館,共同鐫刻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密碼。當游人在忻州古城的茶樓品茗聽戲,或在太行公路上自駕穿行時,他們觸碰的不僅是山水與古跡,更是一條用馬蹄與夢想踏出的文明之路。
定襄南莊:
奇特的北方小桂林
在系舟山的大山深處,有一個風景絕美的地方,被稱為“北方小桂林”,它就是定襄南莊。
秋天的南莊是一個多彩的海洋。黃櫨和椿樹的紅葉像晚霞一樣映紅了山崖與河谷;燈籠一樣的金黃色柿子色澤誘人,掛在高高的柿樹上;依舊翠綠的花椒樹枝頭,一簇簇鮮紅的花椒若隱若現(xiàn);婆娑的黑棗樹上星星點點,長滿褐色的果實,沉甸甸的,壓彎了樹梢。
小溪清澈碧綠,叮咚作響。云雀和野山雞唱著歡快的歌謠。
如果把南莊的美景比作美酒,那么,滿山紅葉就是一杯醇香的葡萄酒;金黃的柿子則是回味悠長的白蘭地;花椒香氣濃郁,堪比一杯高度的濃香型白酒……這酒,讓人未飲先醺,遠遠走來,酒不醉人,人已自醉。
許多人都喜歡到遠方去旅游,認為只有到外地的風景名勝地才是真正的旅游。經(jīng)過舟車勞頓,遠隔萬水千山,可以涉獵到奇異的風光、別樣的人文,獲得獨特的人生享受。但是我走得越遠,看得越多,越會感覺到我所居住的忻州,本身就是一個難得的旅游勝地。
忻州有許多獨特的景致。其中,南莊就是一個遺世獨立、仿如世外桃源一樣的好去處。
每年暮秋和初冬,我總會抽時間去南莊走走,因為南莊的秋色著實讓我迷戀和陶醉,以至魂牽夢縈。有時忙于雜事,無法成行,就會覺得這個秋天,像是缺了一點什么東西似的。
南莊由一河谷(滹沱河谷)、兩山寨(七節(jié)寨、八節(jié)寨)、三崖溝(水頭溝、地公溝、白玉溝)組成,谷峰回轉,峭壁對峙,林木繁茂,風光旖旎,素有“北方小桂林”之稱。
這里是忻州市海拔最低處,氣候溫和濕潤,千姿百態(tài)的山石、四季潺潺的流水、縱橫交錯的溝谷、依山而建的村落,無不散發(fā)著迷人的魅力。河谷遍布花椒、柿子、核桃、黑棗、香椿、金絲小棗等經(jīng)濟林木。春夏之時,山花爛漫;白露期間,椒赤似火;寒露前后,柿橙葉紅,到處五彩繽紛。獨特的風俗民情與清幽的自然環(huán)境完美融合,構成一幅古樸自然的山水畫卷。
白玉溝、紅葉谷是兩處極美的去處。
白玉溝較淺,一條小溪順溝而下。造型各異的石頭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:有的像扭頭賣萌的烏龜,有的像負重前行的駱駝,還有的如蒼龍、似伏虎,栩栩如生。
紅葉谷是一條長達十幾公里的狹長山谷,開闊處大如庭院,狹窄處頭頂只露一線天空。每到秋季,紅葉樹仿佛約好似的于山谷間競相爭艷,紅色或淺或深,紅綠相間、紅黃浸染,一片紅葉繽紛的世界。
南莊的房屋依山而建,多由青石壘成。滹沱河從村旁流過,永不停息,養(yǎng)育著這里的人們,造就了他們善良包容和勤勞樂觀的品格。
在南莊寧靜的村落里,老人們悠閑地坐在樹下聊天,雞犬在街巷里自在地游蕩。房前屋后,村莊四周,河畔山谷,到處生長著茂密的樹木,重重疊疊,遮天蔽日。晚秋時節(jié),這些樹木枝頭上碩果累累,煞是喜人。從天而降的瀑布飛珠濺玉,長長的鐵索吊橋悠悠地晃蕩著,那橋上背著背簍的女人卻步履悠然。整個河谷彌漫著莫名的歡樂氣氛。
農歷壬辰年初秋的一天,我約了老曹和小安,三家十余人分乘三輛車又來到南莊。雖然秋色還不算濃,但山坡溝壑,已然色彩紛呈。風吹葉動,一樹引領,滿山呼應,蔚為壯觀。透過清澈的河水,水底五彩的鵝卵石在陽光下清晰可見。知名的和不知名的鳥兒四下里鳴叫著,像是吟唱一首豐收的頌歌。大人和孩子們都被眼前的景色迷醉了,一直玩到日頭西斜,才戀戀不舍從峽谷深處走出來。
白玉溝村的老戎夫婦為我們準備了一頓地道的土飯,涼拌苦菜、大燴菜、蒸莜面窩窩,還有自家釀制的黃酒。饑腸轆轆的我們吃得異常香甜。黃酒甘醇清悠,竟讓我微微有了醉意。
飯后,我遞給老戎三百元錢向他致謝。老戎不好意思地說:“粗茶淡飯,哪能值這么多錢!我前幾天套住一只山雞送給你們吧?!闭f罷,拿過一只籠子來,里面有一只山雞,正撲棱著翅膀掙扎。我一看,天吶,竟是一只雌性的褐馬雞。望著老戎單純質樸的雙眼,真不知該如何與他分說。看來,這個“珍貴的禮物”,我必須得收下了。
走出門去,我打開籠子,褐馬雞遲疑一下飛走了?;仡^我對老戎夫婦笑著說:“這只‘山雞’很珍貴,就讓她回到大山里去,自由飛翔吧?!?/p>
褐馬雞是國家珍稀鳥類,山西省省鳥,花翎鮮艷、步態(tài)優(yōu)雅、健勇善斗,有至死不避艱險之品性。這樣一種大自然的精靈,選擇在南莊這塊靈秀之地流連、生息,足見其生態(tài)之良好,環(huán)境之優(yōu)美。
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“南莊”。南莊如一道屏障將城市的喧囂隔離開來,讓人輕易地放下所有的心事,自在徜徉。
我真有點羨慕老戎夫婦,每天生活在這樣的好山好水間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怡然自得。
秋天又快到了,好想再去南莊,在它動人的秋色里,大醉一場。
紅葉谷、北道溝:
且看紅葉繽紛時
系舟山的秋天五彩斑瀾、美不勝收,最美的是那紅葉谷、北道溝、南道溝紅葉。每逢仲秋,戶外徒步觀賞紅葉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場視覺盛宴。
戊戌年的秋天來得快,走得急,似乎還沒有讓人體味淺秋的感覺,就直接到了深秋。九月初下了幾場連陰雨,天氣就逐漸轉涼了。十月初,滿山滿坡的葉子就迫不及待地紅了。
為了尋找秋天最秀美的紅葉,定襄驢友躍偉邀請我們結伴而行,前往北道溝。驅車沿著曲曲彎彎的鄉(xiāng)間小路行進二十余里之后,在瓦扎坪村駐車,開始徒步。
從北道溝峽谷中順谷而下,兩邊的美景次第展開,百草葳蕤,黃色的野菊花迎風搖曳,長穗衛(wèi)茅在秋風中晃悠,似乎在向我們頷首微笑。
山谷落差很大,流水沖刷的巨石上留下許多或圓或扁的水潭,明鏡般的水潭倒映著人影,煞是好看。有幾處很險峻的路段,大家你幫我讓、相扶相攜,安全通過。
沿著河谷往前走,山兩邊綠樹叢中出現(xiàn)零星的紅葉,紅葉仿佛向我們招手。走到峽谷中央,出現(xiàn)了大片的紅葉,再往前走,紅葉越來越多,漫山遍野一片紅色世界,有微紅的、淺紅的,有酡紅的、酒紅的,有紅綠相間的、紅黃相間的,還有橘黃色的、金黃色的。由近及遠,一片以紅色為主調的繽紛世界,紅得耀眼,紅得光彩奪目,我們迷醉其中。
在這空山之中,除了沙沙的同伴腳步聲,沒有鳥囀,沒有蟲鳴,也沒有人語。大概此時,大家都受了大自然的吸引,被罕見的無法抗拒的美所折服,個個默無聲息、盡情地欣賞著這爛漫的無邊紅葉。
近處的片片紅葉是柔美的,而遠處那漫山的紅葉是無比壯美的,似朝霞、似火焰。我們好像已經(jīng)不是現(xiàn)世的人,而變成了中古世紀浪漫時代的人了;我們已經(jīng)不是現(xiàn)實中的人,而變成了山水畫中點綴的人物了。
人們對紅葉的喜愛與贊美由來已久,留下許多佳句。唐代詩人王維的“荊溪白石出,天寒紅葉稀”,白居易的“寒山十月旦,霜葉一時新”“不堪紅葉青苔地,又是涼風暮雨天”,是從不同角度、不同心境贊美紅葉的;杜牧的詩句“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于二月花”,將秋喻春,秋比春紅,堪稱千古絕唱;南唐李煜的“山遠天高煙水寒,相思楓葉丹”,宋代晏幾道的“紅葉黃花秋意晚,千里念行客”,紅葉黃花,意味深長。紅葉是秋的使者、秋的精靈,帶給人們秋天的遐想、秋天的感嘆!
登上山頂,圍爐而坐,煮茶品茗。紅樹之下,我們躺在松軟的秋草上,像臥牛一樣悠然、愜意。夕陽西下,遙望無邊紅葉,整個山岡像被點燃一樣,蓬勃地燃燒著。這是最濃郁最深情的秋色,這秋色堪比一杯濃香馥郁的葡萄酒,讓人聞香即醉,醉而不醒。這紅葉讓我激情澎湃,熱血沸騰,讓我為生命謳歌,為大地謳歌。自然之秋可以如此絢爛,生命之秋何必黯然。中年之后的每一天,都要為如秋之紅艷一般的生活而努力,希望我們的人生之秋也過得像這秋天一樣燦爛而繽紛。
我贊美秋天,贊美這北道溝的無邊紅葉!
黃昏時候,轉了一個橢圓形環(huán)線,回到瓦扎坪村。瓦扎坪是一個曾經(jīng)有近千人的美麗鄉(xiāng)村,隨著城市化推進,如今人去村空,只留下三個人放牧著近千頭山羊。羊兒回欄,倦鳥歸巢,一派祥和的鄉(xiāng)村牧歸圖。
忻州有許多賞紅葉的地方,陀羅山、五臺山、五龍池、小五臺、系舟山、紅葉谷等,其中紅葉最集中的是紅葉谷,紅葉谷北面北道溝的紅葉是最壯觀、最漂亮的。
一年好景君須記,最是紅葉繽紛時。
登系舟山主峰柳林尖:
最完美的戶外體驗
柳林尖是系舟山最高峰,海拔2101米。國慶假期,我們一行十人成功登頂,完成了一次挑戰(zhàn)之旅、探險之旅、極限之旅。
柳林尖山勢險峻,荊棘叢生,罕有人至。離柳林尖最近的是忻府區(qū)董村鎮(zhèn)的白家山村,位于系舟山北麓。為了找一個向導,我們騎行隊四名隊友三訪白家山。
白家山村有兩百多口人,而去過柳林尖且登頂?shù)牟]有幾人。第一次造訪白家山村,我們先找到白家山西面兩公里處的肖家山村,四處打聽未找到合適人選。二訪白家山找到兩位四十多歲的村民,他們十幾年前曾去過柳林尖,說自己還能找到上山的路,但要的工錢很高,一天五百元。騎友們覺得不太靠譜,只好第三次再訪白家山。隊長葉兒提議找一個羊倌當向導,只有羊倌可能熟悉上山的路。這回我們直奔白家山村老羊倌的家,找到張羊倌。他爽快地答應了。他說,柳林尖雖險,但值得一去,還給我們介紹了登柳林尖的難度和注意事項。大家覺得這個羊倌可靠可信,事實證明我們的判斷是對的。柳林尖登頂,張羊倌危難之時顯身手,立下奇功。
早晨六點與羊倌會合后直抵系舟山腳下,大家背好干糧和水便開始登頂。此時,誰也沒有想到這次登頂難度有多大,挑戰(zhàn)有多強!
山口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。沿著碎石路進入,是一條洪水沖下的卵石路,越往里走越險峻,山勢崔嵬,怪石嶙峋。西峰上有一塊很像駱駝的巨石,北峰上有一塊像鐘馗的石頭,還有一塊老人抱娃石……往前走,北面山埡口隱隱可見一處人造石景,張羊倌介紹那里名叫“土匪窩”,是民國前一伙土匪的山門,但今天肯定沒時間上土匪窩了。
再往里走,我們開始手腳并用,沿石崖走“之”字形向上攀緣。登上石崖,是一片荊棘叢生的陡坡,各種形狀的灌木密密麻麻。酸刺、黑格鈴、刺梅、野山桃等,許多都是帶刺的,刺梅的刺尤其尖利,不小心劃到臉上就會留下血印。走了一會兒,就有兩位隊友臉上掛了彩,大伙更小心了。在羊倌帶領下,隊友列隊緩慢前進,前后之間保持兩米距離。如果靠得太近,前面的人撥開荊棘條會甩到后面的人身上或臉上;如果距離超過兩米,就看不到前面的人在哪兒,找不到路了。
為了不至于迷路,隊長葉兒行前準備了一捆紅布條,邊走邊把紅布條掛在灌木枝上。
走過一片荊棘林,忽遇一塊巨石,之后眼前豁然開朗。放眼望去,群山環(huán)繞,松濤陣陣,紅葉、黃葉、綠葉相間,層林盡染,秋意濃濃。美景讓大家暫時忘記了疲勞!
再向前,是一片更茂密的荊棘林,坡度更陡了,大家顧不得叢林中有刺,相互攙扶著向前走。上面是刺人的荊棘,下面是萬丈深淵,腳下的草有點濕滑,一旦踩空,可能粉身碎骨。羊倌一直提醒注意腳下,踩實了再邁步,真是心驚膽戰(zhàn)。幸好前面出現(xiàn)了一處空地,大伙得以小憩,喝點水,補充一下體能。有三人主動放棄登頂,大伙商議后,剩余十人決定繼續(xù)前進,完成登頂夙愿。三人原地守候,等大伙返回后會合。
再往上走,是一個巨石崖,更險更難了,要一步一停挪移,手攀著,人扶著、坐著、爬著前進。隊友個個揮汗如雨,水壺里的水快喝完了,只能小抿一下潤潤嗓子。過了巨石崖,又是一片荊棘林。快到山頂?shù)臅r候,眼前變得開闊,腳下是一片草甸??觳阶哌^草甸,上到了柳林尖最頂端。無限風光在險峰,好一片莽莽蒼蒼的大好河山。
登頂時間為兩點整。從山腳至山頂共用五個半小時。
頂上有一個片石壘起的小石堆,證明有人來過,但沒有腳印和其他痕跡,說明已很久無人光顧。我們半躺在松軟的草地上,微風吹來,好不愜意。
頂上雖好,我們卻不敢久留。草草吃了干糧,便開始下山,因為更艱苦的挑戰(zhàn)還在后面。往下走的時候,隊長特意吩咐,不許留下一點垃圾,這是戶外人必守的規(guī)矩。
上山容易下山難。往下走更困難、更艱險,大家的體力在下降,腳已隱隱作痛,小腿也開始酸困。真的是一步一驚,一步一險,用“驚心動魄”四個字來形容毫不夸張。越走越險,越走越慢。原計劃下山時間和上山時間差不多,可以保證天黑前下山,但下山之艱難超出大家的想象。一是下山的路更難走,二是大家體力超支,所有人帶的水已喝光,口干舌燥。每走一步腳都在痛,小腿已麻木,膝蓋也開始酸疼……
眼看夜幕降臨,隊長要求大家咬緊牙關,加快速度。隊友們相互鼓勵,體能好的照顧稍差的。五名女士表現(xiàn)得異常堅韌,與平時表現(xiàn)大不相同。如果有人掉隊,拉開距離,前面的隊友會高喊一聲網(wǎng)名,溫暖的回聲在空谷中久久回蕩。
半道等候的三名隊員與大部隊會合。天已擦黑,大伙小心翼翼,屏住呼吸下山。張羊倌鼓勵大家:“山下有一眼山泉,馬上到山腳下了,再加一把勁。”大家聞之,精神一振,加快了步伐。望梅能止渴,看來這位張羊倌也有曹丞相的智慧呢。
一位年齡稍長的大姐,由于左腳有陳舊性骨刺,右腳又起了泡,每移一步都鉆心地疼,走得很慢,走走停停,面對險境,她開始絕望,由小聲啜泣到號啕大哭。似乎被傳染,另一位女士也哭了。天已大黑,還有一段異常險峻的山崖路,大家都緊張起來,老隊員們開始做原地扎營、守候的準備。這時,羊倌拉起大姐說:“來,我背你一段。”看著羊倌背著大姐走過驚險陡峭的山崖,眾人驚訝,羊倌真神人也……
我暗想,羊倌哪里是神人,分明是凡人,也是血肉之軀,他一定也很累,只是比別人多了一份堅韌、一份責任、一份愛心。善良淳樸、可敬可愛的羊倌,他是這大山真正的主人!
八點多鐘,所有的人都下到山腳,眾人才長吁一口氣。喝了甘洌香甜的泉水,稍作休息,我們開始拖著像灌了鉛一樣的雙腿,忍著雙腳劇痛,打著手電筒一瘸一拐從山腳下往外走。進來時半個小時的路,整整走了兩個小時。
十一點十分到家。我是扶著樓梯一步一挪上樓的。兩天后,蹲在馬桶上起來的時候,雙腿還生生地疼。
好一次難忘的柳林尖之行,有驚無險,堪稱完美;身體仿佛進行了一次煉獄,卻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。
板寺山:
異國風情的高山城堡
板寺山位于太原市陽曲縣城東南15公里,海拔1760米,屬于系舟山脈,南北連綿20公里,面積達450平方公里。
板寺山高峻幽深,松柏參差,環(huán)山疊翠,是太原市著名的林區(qū)。然而自然風光之外,板寺山更是一處融合華夏文明起源與西方宗教文化的雙重圣地。
板寺山最初名為“漢山”,更名源于一段古老歷史。據(jù)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五年》記載,春秋時期晉文公伐楚前占卜時得“黃帝戰(zhàn)于阪泉之兆”,后果然大勝,于是在漢山建軒轅祠祭祀黃帝,山名遂改為“阪泉山”。
隨著歲月流轉,因山上建有紀念軒轅黃帝的廟宇,民間漸稱其為“阪寺山”,后演變?yōu)槿缃竦摹鞍逅律健薄?/p>
板寺山周邊留存著大量與黃帝相關的歷史遺跡與民間傳說。山之西坡王興坪村北有一條長三公里的土溝,被當?shù)厝朔Q為“黃帝大道”。
道旁的小村名為“黃道溝”,此名承載著黃帝征戰(zhàn)的古老記憶。更引人注目的是黃道溝村北約一公里處的一片開闊地——蚩尤坪,相傳正是黃帝與蚩尤決戰(zhàn)的歷史現(xiàn)場。
據(jù)傳,黃帝在此役中使用洛陽、洛陰兩件法寶戰(zhàn)勝蚩尤,而今當?shù)貎蓚€村莊仍以洛陽、洛陰為名。這片土地上的50多個村落,幾乎都建有軒轅黃帝廟,碑文記載著這段悠久歷史。
板寺山最為世人矚目的,是它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天主教朝圣地的地位。山腰上矗立著著名的“阪泉山圣母堂”,全稱為“天神之后圣母博俊古辣殿”。
這座教堂始建于18世紀70年代,占地達三萬平方米。1897年—1898年間,意大利籍主教艾士杰與建筑師李有剛運用當?shù)仄胀ùu石,奇跡般建造出一座異國風情的高山城堡。教堂主體建筑簡練垂直,頂部裝飾方圓相間,數(shù)不清的十字架直指云天。內部則完全是西式的雕像、壁畫和教務活動,讓人恍如置身歐洲。
板寺山圣母堂的命運與中國近代歷史緊密相連。20世紀六七十年代,圣母堂所有建筑均遭拆毀,異國風情的城堡式建筑群一度消失于山嶺間。直到1986年,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落實,太原天主教愛國會才重新修建了圣母堂。重建工程不僅恢復了圣母堂主體建筑,還在山路上修建了十四處苦路碑樓。這些白色哥特式建筑沿著朝圣之路依次排列,構成了一幅新的景觀。
每年8月2日,板寺山迎來一年中最盛大的宗教活動——朝圣日。
云霧系舟
層林盡染 王欣 攝
山鄉(xiāng)之秋 張晉蘭 攝
(責任編輯:梁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