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茨溝營村 魏紅光 攝
靜謐而不染,
原始而純粹,
穿越時空隧道,
感受古老文明的韻味。
屋舍錯落有致,
紅墻碧瓦與藍天白云輝映,
散發(fā)著迷人的魅力,
古村新韻文脈悠悠。
我國廣袤的國土上有著眾多形態(tài)各異、歷史悠久的古村落,它們是中國農耕文明和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載體,它們是活著的文化遺產,體現(xiàn)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。它們守候在古老的山水間,遠離城市喧囂,景致宜人,如詩如畫……在忻州就有這么一批古村落,在漫長的時空隧道里,積淀著光陰故事,吸引著八方來客。
茨溝營村位于繁峙縣與河北阜平縣交界處,始建于明代,初為營,后為堡,再后筑城,扼守晉冀要道咽喉之地,也是明代長城重要的軍事防御基地。營堡平面呈不規(guī)則形,建有東門、西門、南門,一條大街貫通東、西,主街北邊近東門處有衙署,南門為兵營,城北設有軍火庫,目前尚存舊址石基。
茨溝營村整體北高南低,村里房舍多依山形選址,就地取材,以山石砌成,墻體堅厚,歷經數(shù)百年風雨歲月,仍固實如初。屋頂多青瓦鋪成,遠望成大片鱗狀,密實緊致,典型山居特色。房舍前有小院,緩步院內一片靜謐,偶有山風吹拂松枝發(fā)出輕響,墻上的舊時痕跡依稀可見,滿是記憶。讓人不禁會猜,幾百年前的此刻,是否也曾有村人一步步走過這些小路,不經意間觸碰墻上的苔蘚,那時他們會想什么,又會懷著怎樣的心情。
今日茨溝營村被列入中國首批傳統(tǒng)村落,常住人口只有80多人,村民們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把日復一日的生活過得平淡、知足。老百姓依靠花椒種植、養(yǎng)羊增加收入,村里還有野生獼猴桃、核桃。到了每年農歷四月十八趕廟會的日子,大家便齊聚于碧霞祠祈愿、聽戲。隨著太行一號旅游公路繁峙段建設的推進,茨溝營村也將“活”過來、“旺”起來,實現(xiàn)景城、景村、景景融合。
平型關是我國明代長城的關口,是進出晉冀兩省的重要通道。古稱瓶形寨,因其地形似瓶得名。其地處關城附近,地勢險要,關口狹窄,溪澗縱橫,向來為戍邊重鎮(zhèn)?,F(xiàn)存關城為明朝正德六年所建,清代稱平型嶺關,后改為平型關。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,呈正方形,周圍900余丈,南北兩側嶺上明長城遺址尚存。1937年9月25日,我八路軍115師集中兵力在平型關對日軍浴血奮戰(zhàn),首戰(zhàn)告捷。平型關大捷是抗日戰(zhàn)爭全面爆發(fā)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,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(zhàn)決心。繁峙縣對平型關城進行了重點修復,村南的影背墻,訴說著500多年的過往歷史。
王化溝村是中國最古老而神秘的村莊之一,被稱為百米懸崖上的世外桃源。王化溝村地處寧武縣涔山鄉(xiāng),海拔2300米,遠離塵世,山清水秀,房屋以石木結構為主,依崖就勢,高低錯落,坐北朝南,避風向陽,分布在長約一里的懸崖上,恰如空中樓閣,又似天上人家,被稱為“懸空村”。2010年王化溝村獲“中國歷史文化名村”稱號。誰能想到在青山綠水之間,這里竟藏有一條上千年的懸空棧道,橫貫山崖,連接寺廟,行人必須手足并用,方可前行。據(jù)村里上了年紀的老年人講,這里有個傳說,該地是崇禎皇帝第四個兒子的隱居之地。
距懸空村8公里處的小石門村,是峽谷深處一個幽靜的港灣。村西頭石壁如門,巷內草木蔥翠,怪石嶙峋,這里發(fā)現(xiàn)了我國北方地區(qū)唯一的崖葬群,稱為石門懸棺。懸棺有洞穴式、懸吊式、懸柱式、棧道式四種。這里的懸葬始于何時,葬者是何人,這些謎團吸引著專家學者和游客前來一探究竟。
河曲舊縣古村,群山環(huán)抱連綿,村前澗河水清如鏡,阡陌交通,青磚灰瓦,房屋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別具風貌。舊縣古村成村于宋代,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多少英雄事,盡在煙雨中。這里曾上演過楊家將抵御外來入侵者的悲壯故事。舊縣古村堅持保護與建設發(fā)展同步,2018年當?shù)赝顿Y對關帝廟、文昌閣和部分古城墻進行了修繕,2020年實施整村提升,對街巷進行了硬化,鋪設了兩條柏油馬路,新建了圍擋墻3000余米,并對7處民居進行了維修,舊縣古村落煥發(fā)出迷人風采。
老牛灣村是黃河入晉第一站,也是長城與黃河的握手處。老牛灣村是偏關縣一處古樸原始的古村落,全村30多戶人家分布在三個自然村落中,人口近百人。老牛灣村在清朝以前是個純粹的軍事要塞,新中國成立后還是個偏僻的小山村。這里的人居環(huán)境極具特色,整個村子建在一整塊大青石上,所有的建筑和生活用品幾乎都與石頭有關,石窯石屋石墻石院高低錯落,隨形而就,石碾石磨石杵石臼精致實用,隨處可見。就連堡城中的旗桿居然也是石雕而成,簡直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“石頭村”。老牛灣還有一個地標性建筑——望河樓,這是一座空心城樓,有“天下第一墩”之稱,它像一位威武的大將軍,在黃河邊日日夜夜守護著。近年來,老牛灣村已成為一個休閑、度假、養(yǎng)生和體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熱門旅游景區(qū)。
五臺縣永安村,坐落在五臺山南、滹沱河北岸,始建于清道光初年,是徐向前元帥的故鄉(xiāng)。一片片青石磚墻掩映在濃郁的綠樹叢中,村內的各種碑文、牌匾、楹聯(lián)見證了歷史的變遷。徐姓占到全村人的四分之三,每年村里都要舉辦大型活動,教育后人尊老愛幼,祈盼家和萬事興。徐向前故居是一幢典型的晉北四合院式的建筑,院內正面為主房,兩側是廂房,上下兩層是徐向前青少年時期干活和學習的地方。徐向前親筆書寫的他生前最喜歡的兩首古詩──《石灰吟》和《龜雖壽》原件也存放在這里。2006年5月,徐向前故居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。
傳統(tǒng)村落中蘊藏著鄉(xiāng)風民俗和獨特的地域文化。近幾年,我市傳統(tǒng)村落保護和開發(fā)利用力度空前,成效顯著,不僅留住了青山綠水和“美麗鄉(xiāng)愁”,更激發(fā)岀鄉(xiāng)村振興的新活力。(栗旭晨)
(責任編輯:盧相汀)